美国芝加哥ICE/ENDO2014大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,环境温度能够影响人体棕色脂肪的生成:凉爽环境会刺激生长,温暖情况则起反作用。
棕色脂肪(又称棕色脂肪组织)是一种能够燃烧能量产生热量的特殊脂肪。棕色脂肪能为小动物、婴儿保暖,而棕色脂肪供应充足的动物,能免受糖尿病、肥胖的困扰。不过这类特殊脂肪组织与新陈代谢的关系却一直并不明确。
悉尼加尔文医学研究所内分泌学家保罗·李的最新“在较冷环境下长期暴露对人类影响”实验(以下简称为ICEMAN),展示了棕色脂肪的可塑性。而李此前的研究显示,体内棕色脂肪充裕的人,往往更为瘦削,血糖水平也较低;此外,普通的人类白色脂肪细胞,能够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。
ICEMAN的5位健康男性志愿者,需要在4个月的时间里,每日至少10小时暴露在指定的温度之内—他们每天白天过着正常生活,而晚上则回到温控临床实验中心。
4个月中,第一个月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4℃,身体并不需要费力产生或消耗热量。第二个月,温度降到19℃,第三个月回到了24℃,第四个月又上升到了27℃。每月临近结束的时候,志愿者需要进行详尽的“热代谢评估”。首月月末的测量结果,被定为“标准线”。
此外,实验过程中还采用PET/CT进行扫描,测量棕色脂肪、肌肉、脂肪检测代谢变化。实验结果显示,棕色脂肪在冷的月份增加,在温暖的月份则会下滑。
棕色脂肪量增加能够影响代谢,其中一大好处就是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—这意味着,体内棕色脂肪较多的人,餐后降低血糖水平只需要较少的胰岛素。
“研究发现,寒冷月份会让棕色脂肪增加30%至40%。而在第二个温度为24℃的实验月份,棕色脂肪水平回落到基线水平。第四个月—温度高达27℃,棕色脂肪的量回落到基准线以下。”
在保罗·李博士看来,“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与棕色脂肪的增加同步,在未来,这或许能开启新的治疗方法,阻碍糖分代谢。另一方面,由于当代社会供热上升,人们在轻度寒冷的条件下暴露的时间减短,这可能损害棕色脂肪的功能,造成肥胖、代谢紊乱。”
“研究显示,过去几十年中在英国、美国家庭卧室、餐厅、客厅的温度从19℃攀升至22℃,这也将导致棕色脂肪生成减弱,也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。”
此文声明
本站凡注明来源的作品、文章、图片等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网站,目的在于知识的传递。
如侵犯到您的版权或权益,请联系我方进行删除,由本文引起的法律纠纷及其它责任与云健康网无关。
其中涉及的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,目的在于知识的传递
2021-02-07
2020-06-14
2020-05-17
2020-02-17
2020-02-17